我们需要微信吗

当然我们需要,很多人会这么想。

当然我们需要,很多人会这么想。

我已经想这个问题很久了。微信究竟是什么?腾讯给它的定义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想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不止外国人,连中国很多人也觉得微信就一聊 (yue) 天 (pao) 软件,能有那么火么?想当年 QQ 的用户数亿,几乎涵盖了全国的所有网民,也没有如今那么火啊。而现在呢?微信支付,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摇一摇抢红包。微信似乎已经变成一个操作系统了。甚至对很多人来说一部手机只需要有微信就够了。我相信国内很多人如果手机只能装一个第三方软件甚至只能有一个软件那就是微信了。确实手机的本质是一个通讯工具,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手机在亚洲几乎就是一个人的电脑(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屏手机在亚洲开始火的原因),而微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这部电脑的核心。越来越多的长辈开始用智能手机,而他们的手机几乎无一例外的有微信(除了我的父亲,他是那种特别讨厌现代科技的人)。

我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是否好,从微信这款产品看微信之父张小龙先生应该是一位控制欲很强的人。想想淘宝分享商品给朋友还要复制口令,实在滑稽,而细细想想又觉得可怜。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只有在搜狗才能搜到,而其他如 Google 等的搜索引擎找不到。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好事,对于大多数用户甚至根本察觉不到。他们可能反而认为在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排版都比较工整(或者直接说看起来比较整齐吧,很多人连排版都不知道是什么)。这恰恰与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吻合嘛。一切都是一个群体说了算。我国是党领导一切,而中国互联网怕是要微信领导一切,党领导微信了吧。

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了,有个原因是我本来就不怎么喜欢微信。我当然不是说微信这款产品做得不好,恰恰相反,以一个产品质量来看微信可以说放眼全球都很难找到如此优秀的产品。这在国产产品中特别少见,众所周知我国有著名的防火长城,而导致国内互联网成了一座孤岛。国内的厂商会认为只要服务于国人就够了,毕竟十几亿人的市场能拿下也是一个特别恐怖的市场规模。而我不知道是不是国人给管理惯了甚至有种奴性,很多人觉得就应该什么都被控制,当然这主要是存在与老一辈的人。

而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导火索是几天前我想找一个朋友出来坐坐。然后我习惯性的通过微信来约时间。很久她都没回我,我甚至以为她失联了。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她只是把微信删了。于是我们回归了短信这个快死了的通讯方式。这让我想到我的微信里其实是有很多人我没有他们的另一种联系方式。如果没了微信,那么我们就失联了。好在我们认识的时间比较久,当年可还没有微信这种东西。

我们现在花太多时间在微信了。不仅仅是私人事务,工作上的事也用微信来解决。我是大学生,有时班级里会有通知,而解决方法就是建一个微信群。不可避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发出不是通知的东西上去。自然而然会有人屏蔽这个群,那么通知的即时性何在?这当然不全是微信的错,毕竟发什么东西是没办法控制的,这时只有靠群里的人自觉。传统的通知方式已经消失,按理来说工作事宜应该是用电子邮件来解决,这是全世界通用的通知形式。奈何国内电子邮件没有发展起来,竟然用微信来替代了。不得不说这又是一种悲哀。

上面这些例子用一个词语就能概括了 —-「多数人暴政」。是的我们时时刻刻生活在这样的暴政下。讲个我身边的例子。最近几个月来我家的信号一直不怎么好,后来终于联系上中国移动方面来解决了。结果得到的答案是附近有一个信号基站因为居民害怕辐射被拆掉了。这不就是一种暴政吗?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人没文化。但是有文化的人就不会这样吗?

朋友圈也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存在。不同于微博,那是一个「私密」的地方。你只能和你的「朋友」分享各种事情。而且只有「朋友」之间可以看到评论或者点赞。说实话现在我估计没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的微信里都是自己的「朋友」。朋友圈充斥着各种找校卡找失踪人口,帮忙投票关注公众号,甚至微商代购。我不知道找校卡这东西有什么用,就是觉得这东西也就是发过就忘。谁会记得呢?偶尔还会有些人。你甚至不知道你加了,突然发来一条消息或者朋友圈帮忙投票。这时你可能才想起:诶我什么时候加了这个人。我也不知道那些代购微商的人为何要将朋友圈这个只和「朋友」分享事情的地方搞得铜臭味十足。我并不反对商业,但是我还是希望注意发展商业的地方。

当然以上的东西我都发过,迫于社交的压力。我不知道这些有什么作用,可能我们早已被这些内容充斥了,麻木了,习以为常了。我并不讨厌微商代购,但是在一个以朋友为目标的场合做这些我觉得稍有不妥。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吗?我不知道。而另一个功能,没人知道有多少人点了赞,除了你自己。不得不说这个设计太微妙了。朋友圈的心理太好玩了,简直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有分组、有点赞(谁知道是不是真心的赞还是点赞之交)、还有评论。而核心就是除了自己没人知道。全部都是在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环境。这不就是社交吗?我们不断的刷存在感,然而真的存在吗?

我还是希望不被微信绑架,不然少了微信就成了失踪人口。就像前面说到的仅仅是微信联系不上就以为失联。看似不大其实细思极恐。我们的「社交」,看似坚固,实则脆弱。李如一先生可以告别微信,但是我并没有这样的勇气。可能是因为他生活在美国,而我不一样。是的我删了很多「好友」,目前微信里也只有一百多个人,还不全是我的朋友。点赞数目也并不多,不像一些人可以动不动几十个赞。我也不敢说我的微信里都是我的朋友,有些连过客都不算。我还是会留着微信,短时间也无法摆脱。当然我也不想摆脱,只是希望这里能保留纯净。我很喜欢微信那张启动画面,这可能就是一种无奈吧。

省省吧,「哥哥」粉

每年在愚人节这天,总有人,不论是真粉还是伪粉都会刷「哥哥」。

我听人家说,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的飞呀飞,飞得累了便在风中睡觉,这种鸟儿一辈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阿飞正传》

每年在愚人节这天,总有人,不论是真粉还是伪粉都会刷「哥哥」。似乎大家都是忠实粉丝。我是生在广东的 95 后,从小被香港文化影响颇深。TVB、四大天王(还有六合彩跑马)是我身边的人的童年。卡通片也都是看 TVB 的白话配音,所以现在看哆啦 A 梦的其他配音都觉得不习惯。

据我父亲说校长哥哥是四大天王的前一代,当年比四大天王风光的多了。事实上似乎也确实如此。小时候家里还是用那种很大的 CD 放歌时,几乎都是校长或张学友的歌(我觉得四大天王中张是唯一一个唱功好的)。小时候就有听说到哥哥,但是当时他貌似已经离开乐坛向演员转型了,而小时候电影看得不多,所以没有什么印象。直到后来听说一个很厉害的香港明星自杀了,叫什么张国荣,也觉得就那样。每天都有人自杀,明星自杀的貌似也不少,要是个个都这么关注那还得了?当年也不在意。直到后来社交网络越渐发达,哥哥的热度也越来越高。想想连 Michael Jackson 都没能在死后这么火,年年有人纪念。

如今重听哥哥的音乐,觉得当年那么火也是因为实力摆在那里。如此优柔的声音现在没有想到哪个男歌手能达到。不愧是跟校长一个级别的歌手。现在想想哥哥校长的时代真是比现在的华语乐坛高到不知哪里去了。校长则是一直在乐坛,而哥哥则在 90 年代转战影视圈,从此四大天王成为主流。

说实话我现在看过的哥哥的电影可以用一只手数的出来。但是仅仅一部《霸王别姬》就可看得出哥哥的超高演技。在非科班出生的半道出家的哥哥面前,科班出身的张丰毅如此黯然失色。倒不是说张的演技不好,而是哥哥的演技让整部电影升华了,导致没多少人注意到张的演技。我无法想象,也不敢想如果不是哥哥演虞姬,这部电影的评分会低多少。《霸王别姬》是华语电影中最接近奥斯卡的,在我看过的华语电影中,这部电影觉得是最伟大的,没有之一。是哥哥成就了虞姬?还是虞姬成就了哥哥?不知道。可能是各自成就了各自。自此,虞姬便是哥哥,但哥哥不是虞姬。在《英雄本色》中的哥哥完全让人看不到虞姬的影子。这也就是哥哥的演技高明之处。硬汉中国多得是,但是能在硬汉与虞姬间自由转换的,唯有哥哥。

在华人中乐坛和影视圈中达到巅峰的,在我现在看来也就只有哥哥一人。几乎没有丑闻的哥哥,争议最大的竟然是他的性取向。在他离去的那年,同性恋即使在国际社会也是不正常的。毕竟灯塔国也要到他离开后的第 12 年才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化。当天也是无数人刷哥哥。仿佛一沾边就有哥哥。我自己是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甚至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性取向是不需要被议论来议论去的,就如我们不会看到一男一女牵手时说:「看那对异性恋」。哥哥的同性恋身份可能就是他的抑郁症的原因,当然也可能不是。但是我们无法想象他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然而随着如今社交网络的发展,哥哥被一次又一次的翻出来。最明显的是愚人节这天。仿佛不翻出来没人知道你是哥哥粉(当然也可能是伪粉)。纪念哥哥变了味,不管是谁,都要说。懂得说,不懂的也说。最后伪粉导致真粉被攻击,甚至会致使某些不明真相的人厌恶哥哥(毕竟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被刷屏),当然这时就会抛出死者为大的口号了,仿佛只能说死者好话。这时自然就开始撕逼。

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贫

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

任你怎说安守我本份

始终相信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

纪念的人中有多少是真粉,没人知道,毕竟没人喜欢被别人说是伪粉。于是为了不落伍,多少人争取在愚人节前恶补哥哥的历史,只是为了刷存在感。完也就忘了,就当没发生过。然后周而复始,年年这样。仿佛纪念哥哥成为一个任务,却没人懂得去欣赏哥哥。看看包贝尔婚礼上的那些伴狼,会觉得如今没有哥哥这样的明星是在正常不过的了。于是哥哥成了真粉的寄托,段子手的收粉工具,没人去注意如何发掘第二个哥哥、如何避免哥哥自杀这般的悲剧。于是愚人节变成了真粉们的朋友圈刷屏,段子手的工作日,也仅此而已。这一切都是日常,如大姨妈般的日常。

省省吧,哥哥粉。在我看来真正的哥哥粉会在愚人节当天,听着哥哥的《我》,看着哥哥的虞姬,想想当年的哥哥,然后如每一天一样,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发声,仅仅是纪念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