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

「怎么会有特长爱好这种空要填啊!我怎么知道我的特长爱好是什么!」

「怎么会有特长爱好这种空要填啊!我怎么知道我的特长爱好是什么!」

「你不是经常跑步吗?那就填跑步嘛。」

可是我喜欢跑步吗?


2017 年 11 月 12 号星期天,雨后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尽管已是深秋时节,深圳的天气依然闷热,持续了一天的雨给这座城市带来一丝久违的清凉。我更倾向于在晚上的时候跑步,尽管亚热带地区早晚间温差几乎没什么差别,但总比在大太阳下运动舒服得多,不过这更像是校园生活遗留下的习惯的延续。为了让自己在大学期间身材不走样,同时不让自己一直坐在电脑前而该出去放空自己(这才是主要原因),我从大一开始有规律的运动。我曾试过健身,但总觉得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下来那种仪式感太过压抑,就像每天晚上睡觉前提起一只派克钢笔正襟危坐地写日记一般。这倒不是不可以,但显然这与我的初衷相悖。后来听说一个同学经常去学校操场跑步,于是让他每次去跑步时都叫上我。我倒不是之前没有试过长跑,在初中时为了准备中考的体育考试我还经常在放学后跑上一公里。尽管在体育中考结束后我就几乎没有踏上过跑道,但我的印象还一直停留在每次跑完一公里就已经消耗掉我所有体力的状态,挥之不去。这一印象一直带到我大学第一次跑步,所以当我听说我那同学每次跑都要跑上 5 公里时我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佩,那就好像你突然间发现你身边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人是一个哈佛的博士一般(那时我的惊讶应该更甚于此,鉴于我当时对获得博士学位的难度还没有概念)。

抬头往上看,还未竣工的大厦尖顶周围环绕着一圈雾气,若隐若现。在海边跑步是一段很特别的体验。海风轻柔地拍打在脸上,带来的腥味掩盖了泥土的气息。望向深邃的大海突然意识到鱼儿从这里出发就可以到达遥远的大洋彼岸 — 哈德逊河、泰晤士河、黄浦江都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行者 1 号已经飞出太阳系,在无人涉足的太空孤独探索,但人类对这近在咫尺的大水池依旧知之甚少。不免感觉到一种讽刺的意味,就像对学校里的所有八卦了如指掌的姑娘却不知道自己喜欢着谁一样。沿途路灯的灯光被雾气打散,投射到我一百度散光的瞳孔里变成一个个不规则的多边形。虽然身为四眼田鸡(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词呢),我并不喜欢戴着眼镜跑步。除了眼镜很容易滑落以外,还因为我很喜欢那种朦胧的感觉,这样更加能让我放空大脑 — 尽管这也让我在时而凹陷时而凸起的城市道路面前变得脆弱不堪,好像踏足一个陷阱重重的三不管之地,战战兢兢的害怕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踏入一个坑洞体验那短暂的离心感。即便我所在的地区平均 GDP 比香港还高,共青团不断吹嘘这片土地有多么安全,半夜三更出门吃宵夜也不需要担心有生命危险。但人身安全不应只是不用担心被枪杀,还应该有夜跑时不必担心被随意放置的施工物品绊倒吧,尽管这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毕竟被绊倒的人出来抱怨也只会被当作是矫情自己不小心。

我虽然不喜欢跑步但我显然也不讨厌它,不然我也不会坚持好几年了。对我来说跑步更像是一个不坏的习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坚持做一件事和喜欢做一件事之间尽管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这两者间的关系远不能算充分必要条件。我倒是享受跑步时大脑那种神游的状态,跑步不过是附加品罢了。当我有意识地观察我跑步时的大脑活动,总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后来突然意识到,跑步时的思考和做梦有点像,天马行空的思想碎片随意地散落在脑海里。你无法确定什么时候哪个碎片会突然调皮地占据你的思维,就好像你不知何时喜欢上那个姑娘;又在不知不觉间偷偷溜走,好像她从未出现过。梦醒时分,你努力回忆那段梦,想要在忘记前把它记录下来,却显得那么模糊不清,就如怎么也想不起她的面孔那样。

如果在我处于舞勺之年时有人对我说你在成年后会坚持长跑,每周跑上几十公里,那我一定会瞠目结舌。同样的如果有人在那时告诉我我会在几年后时不时主动写一篇上千字的长文,那我一定会认为他在胡说八道。但我显然忽视了年龄的变化会带来的身体的质的转变。当你以微观的视角看待这一变化时,你不会感觉到你的身体会有什么蜕变。不过当你以五年甚至十年为跨度看待自己,你会惊讶的发现不知不觉你的身体已经能轻松的应付你曾经认为永远也攀不上的高峰。你印象里的身体和你现在的身体完全不同。

但与此相同的是,当你逐渐老去,烙刻在你脑海里那无所不能身体已不复存在,你依然会固执地相信那不过是又一个你一生中翻越过无数次的熟悉的山坡,直到,就如《黄金时代》所言: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不过是希望在铁锤落下之际,我更能忍受痛苦罢了。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序)

我要开始写跑步这件事了。

我要开始写跑步这件事了。

那要写点什么呢?从何下笔?

如果你是村上春树的读者大概会意识到,这题目取自他的同名书。我倒不算村上春树的忠实读者,虽然相比较其他作者,他的书我读得也不算少,但我并不青睐他的小说,反而杂文更符合我的口味。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小说写得不好,只是我更倾向于读非虚构的作品罢了。这么看来,我认为他还不够资格拿诺贝尔文学奖这个立场便也太没有说服力了。当然我倒也不反感他的文字,但如果要说我眼中村上春树的作品的优点,大概也就仅剩下易读这个点了吧。也正因此,闲来无事的时候拿起他的书消磨时光也算是度过漫长岁月一个不错的方法,至少比划着手机刷新着无聊的 news feed 要有趣得多。

但要说到这本书,对我而言算是印象深刻,倒不是因为它的内容有多么醍醐灌顶,让我读完这本书以后马上燃起参加马拉松的冲动 – 这也不是这本书的目的,尽管里面的内容是由一次次马拉松组成的。而是我曾把这本书借给一个我很喜欢的姑娘。这么看来,即便我借给她是一本毫无营养的心灵鸡汤,那也会在我心中有特殊的意义。我甚至很天真地在扉页写下一些现在看来年少无知的话,我猜她是没有看到,但我也不能确定我是希不希望她能看到。

这也是纸质书永远无法被电子书替代的一个重要的用途 – 当然不只是借给姑娘,那些不能「合法」上架电子书平台的作品,或者以前「合法」现在「敏感」的作品,也可以凭借几十年前宽松时期出版的绝版书流传下来。这让我想起古巴通过地下渠道将一部部美剧走私到国内的任何一个角落,有点像是九十年代的中国的盗版碟,违法地肩负着启蒙运动的使命。

事实上想写一个跑步的专题这个想法已在我脑海中漂浮许久,但这主题太过宽泛,于是斗转星移,始终难以下笔。我无法确定自己能写下多少,写下多久。后来突然意识到,跑步相比于健身(这个词总觉得不太妥当,难道跑步就不算健身吗)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它太简单枯燥了,你甚至会走神到忘记自己跑的是第几圈,而健身鲜有听闻忘记这是第几组的第几次动作。于是腾出的大脑资源可以尽情勾勒出一个自己的乌托邦,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亦可思考大到人类存在的意义,小到等会要不要吃宵夜这样终极或乏味的问题。

那我为何不把这一个个乌托邦、这一次次内心的辩论记录下来呢?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