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夏泉

激进时代的保守老人

一、

我的互联网生活起始于中文博客最兴盛的年代,那时我还在读初中。当然上网的时间受到家长的严格限制,老一代总对新鲜事物有所排斥,但我也是在那个年代形成了对互联网的最初认识。终于,每个人都有一个向世界宣告自己存在的地方了,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当然要有网络信号),不仅仅是新闻媒体,每个人都有理论上的可能看到另一个人不定向式的随笔。互联网开始从由少数精英掌控发言权到普罗大众平等发言的转化,一切对思想言论的把控在去中心化的浪潮面前似乎不堪一击。自媒体这个词语尚未流行,但每个人都是事实上的自媒体。

我们在网上找到我们喜欢的博主,在自己的文章圈出来用链接导向 TA 的网站。友情链接是对博主文章的最好回报。我们看着别人的文章,看到的是纷繁光鲜的生活,是细腻入微的观察,是激情碰撞的辩论,是对未知未来的迷茫及期待。

但更多看到的是我们的镜子。

我们精心打理自己的博客,欢迎全世界的互联网原住民光顾我们自己的花园。我们不希望记录下生活中丑恶的东西,习惯于以超脱自己生活的完美形象展示于世界。我们当然也知道,现实生活不会如同博客中展示的那么美好,因为换作是你也不希望前来做客的朋友感受到你生活的艰苦。你希望的是看着你的记录,他们描绘出你的美好形象,是远超自己生活但又限于真实框架的那个人。每个人在网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生活的描写,而是在字里行间勾勒出的自己的影子,对生活的思考、对内心的追随,以及最重要的,对未来的展望。

二、

但这一切似乎在顷刻间倒塌。去中心化的中文博客发展戛然而止,微博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博客失去了兴趣。创作人们画像的颜料也从深思熟虑的文章变成一段段随手记录的碎片。这当然有助于传播的即时性,但也让人们的思想更快速的转化。前一秒看到的是美国大选,后一秒就是明星八卦。人们也变的越来越忙,生怕错过一条条毫无意义的信息。博客逐渐死去,社交网络成为了人们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临时避难所,而不再是生活本身。日志不再流行,随笔不再延续。恍惚间,信息将时间打碎,人们很难阅读一本书,甚至长文也标记出阅读时间,好像人们抽出的那几分钟的时间特别宝贵。

时代的高速变化,科技的快速迭代在中国人看来习以为常。确实我们只花了三十多年时间就走完了别人数百年发展的道路,习惯了快速发展自然对上一个时代的技术毫无牵挂。我们的发展太过迅猛,以至于直接从现金社会跳到手机支付。这当然是一项令人羡艳的成就,在 13 亿人的国度推行科技带来的便利,而欧美国家则受限于其早已部署好的经济框架难以改革。这是值得向全世界炫耀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靠的也是两家民营企业 — 腾讯和阿里巴巴。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中国很可能成为一个无现金社会。但无现金社会是否是更好的社会?仅从隐私方面来看,让两家民营上市企业掌管上亿人所有的消费记录是否恰当?而且习惯上来看,一个人一旦习惯于使用了一种工具作为线下支付的手段 — 无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则很少愿意切换到另一个平台。那么当一家民营企业掌管一个人所有的消费记录,不也是令人后怕的吗?现金的匿名性是其余支付方式(除了硬通货)无法比拟的,很可惜,隐私即便很重要,却不是人们放弃方便的理由。

单就美国来看,从现金社会到个人支票再到信用卡用了两百多年时间,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变革使用习惯,趋势是逐渐靠个人间信用的支撑。人们对信用更加看重了,社会间也就随着消费方式的改革成为可信度更高的社会。而中国跳过了支票,信用卡也毫无是处的情况下,很难体会那种缓慢的变革下牢固的稳定性,也失去了改革开放后可让社会在资本主义运作下,甚至得益于资本主义的运作而发展起来的可信度。当然支票、信用卡在隐私泄露方面也不比手机支付好,但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而更可怕的是,在全民大踏步向手机支付迈进的情况下,现金支付似乎不再是一种支付方式。我就尝试过,在线下不采用任何手机支付方式,时不时会受到异样的眼光。好像在质疑年轻人居然还有在用现金的?而在便利店,甚至会出现无法找零的现象。推陈出新固然不错,但拥抱新事物并不意味着大跃进式的对旧方式的赶尽杀绝。

这也就是我想说的,我们发展的很快,以至于看到传统西方国家繁琐的手续便不断嘲笑,感叹于我们发展的如此迅速,传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账单居然还要寄到住处?多么远古时代的手段。却忽略了这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积累下来的保险的手段。出门还要带现金?微信支付多方便。但我们一笔一笔的消费行为就此被永久保存,而你无法预料到系统被入侵后的损失。

这也是老一辈所排斥新事物的一个原因。我们发展,却把老一辈的需求抛弃在后头。科技旨在于让生活美好,但不在于以多数人暴政的形式改革社会方方面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让人们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但科技却没有帮助重建起这社会间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排斥的不是科技,而是怀念那曾经无处不在的 small talk,那些女人们在河边洗衣服建立起的友谊,那些男人们种田时的颇有默契的互助。那时的通货不是金钱,而是人情。人们生活在一个有血有肉的社区中,而不是住了几年连邻居姓甚名谁都不知。正如互联网刚兴起时的博客,原住民们以信任构建出互联网的分享精神,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宛如虚拟世界的乌托邦,可也只可能是乌托邦。

人类文明上万年来始终如此,以氏族为单位的群居让邻里关系融洽。而如今的年轻人很难感受到这些情感,这些远亲不如近邻的感受。几乎每个年轻人都喜欢新鲜事物,于是这个大刀阔斧改革的时代正好与这代年轻人一拍即合。他们嘲笑老一辈是老古董,看不起这些人。仇老的氛围在这个社会蔓延,互联网也给这种风气加了一把油。短而快的微博让人们失去了了解来龙去脉的动力,更是推波助澜。他们嘲笑老一辈是红卫兵,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掌握了互联网的话语权,反批判的声音从不是主流。但他们不愿承认的是,把他们放到那个年代,终归是同样的结局。

三、

不,我并不是反对科技改变生活。事实上我总倾向于成为最新消费级科技产品的早期用户。我反对的是科技革命生活,我们成为科技的囚徒,事事依赖于它。

如今的年轻家长,把小孩带出去时为了不让小孩哭闹,甩手就是手机平板,这固然可以解决哭闹,但这种极其短视的做法会让孩子更依赖于手机,以至于小孩失去线下沟通能力。而西方如美国的家长则不同,从电话到手机,他们也习惯于人们出远门时而联系不上自己的情况,所以家庭周末活动时某个地方信号不好则索性不带手机(你能想象现在国人信号不好时的焦虑吗)。久而久之对手机的依赖减少,线下交流更频繁,自然家庭关系更和睦。这也是长期稳步发展带来的好处。而今在国内手机成为让熊孩子闭嘴的工具,但如果没有手机呢?仇童的情绪似乎也在国内恶化。

从书信到手机,远程交流从几个月缩短到转瞬间,但情感变淡了。过去书信联系时那种挥洒自如的语言现在被几句毫无意义的话所代替。近在咫尺的约会变成手机的盛会,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在屏幕背后说东道西而不是面对面的谈天说地。

你知道这不是你想要的。

你明明很想找朋友出来当面叙旧,除了言语上的碰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有时才是最亲近的交流。你看着朋友,不知何时脸上多了一条沟壑,那根白头发在头顶独树一帜,宣告着岁月痕迹的进驻。她化着妆走过来,步伐轻盈让你忘记她曾经是个胖妞;你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绅士般的站起来迎接她,把椅子摆好请她入座,她笑着说曾经的情商为零的你如今也懂得这些礼仪,你也笑着说终于减肥成功了。你们知道这只是老友间的重聚,但也要打扮的相当庄重,而不是在屏幕背后油着脸公式般地聊天。

这是任何一种远程交流方式无法替代的。书信不可以,微信不可以,视频聊天也不可以。

但在这个时代似乎这从不是一个选项。每个人都在等着别人约而自己成为被动方。至少这样不会冒着被人拒绝的风险。可你有试过主动吗?

互联网之死,老大哥永存

一、

1984 年的美国超级碗,直到今天依旧被人们所记住。而大多数人印象中不是那年的比赛如何精彩,而是苹果公司的那段一分钟的广告。在广告里,乔布斯把蓝色巨人 IBM 比喻为奥威尔笔下的老大哥,而苹果的麦金塔电脑真是打破这位老大哥统治的最佳利器。

后来的结果是,麦金塔电脑的确推出了,声势浩大。但商业上的失败促使乔布斯离开了苹果。老大哥最终不像广告中那样被麦金塔一锤子击碎,而是逐步壮大。盖茨也因为操作系统的授权获利颇丰,成为事实上的老大哥。乔布斯则另起炉灶并最终回归苹果带领其走向复苏。

iPhone 的推出让苹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现在成为人类历史市值最高的企业。毋庸置疑,iPhone 的使用体验直到如今也是业界领先的水准,但 iPhone 始终有让人争议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争议点就是 App Store 的经营模式。所有的软件通过苹果自己掌控的软件分发平台发放,可以想像这垄断的地位可以为苹果在移动端软件甚至内容的分发上带来多大的话语权,而事实也是如此。木遥兄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质疑苹果对于软件分发的人治现象有多么可怕,从某种程度上来看,iPhone 用户除非越狱(会失去保修),否则对自己手机的掌控权很大程度上是在苹果手上。我暂且不论某些软件是否违反苹果规定,但如果不越狱这些有争议的软件就无法安装到我的手机上。那么,这部手机的所有权真的归我吗?最近苹果在中国区软件商店移除了纽约时报中文网应用,苹果已经成为那个杀死恶龙又慢慢长出鳞片的少年了。

这跟我生活的国度那所谓的防止资本外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二、

从万维网诞生之初,发明者蒂姆 · 伯纳斯 – 李爵士就推崇将其做成完全免费的基础设施,也正因如此他放弃了可以让他发大财的专利权。2013 年他来到中国,对他说认为的互联网作出解释 1

  • 开放的万维网:也即所有的网络应该都是彼此独立的,没有中心控制点,这种去中心化的逻辑才可以让网络大规模扩展延伸,某一个网络的中断不会影响其他网络;所有的网络设备都应该支持相同的、开放的协议。
  • 开放的数据:人们应获得查看原始数据的权利,开放原始数据能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 开放平台:平台不应该是封闭的,人们应该能自由地在不同的数字平台和电子设备上进行创造、迁移知识;开源(开放源代码)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更多、更强大的开源软件有助于互联网的发展。
  • 开放访问权:人们应该能够免费查看对社会公众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比如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或者政府的文件。
  • 网络中立原则:网络服务供应商提供服务不应该带有任何条件,不应该对不同用户或不同的服务区别对待;政府和公司不应该在未征得同意的前提下监视用户活动。

事实是,早期的互联网就像刚建立的政权,一切如人们所构思的乌托邦一样运行。这当然与早期接触得到互联网的是一批高等教育人才而如今则是到达世界每个角落有关。但现在每家企业都在努力进行圈地运动,将自己用户锁死在自己的可控区域。疯狂搜集用户信息,阻断导出导入和删除用户交予服务提供者托管的信息,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对内容加 DRM 降低用户体验。互联网逐步脱离了它的初衷。天之骄子亚伦 · 施沃茨的死亡多么让人可惜。

可能任何产品用户一多,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吧。互联网如此,政府不也一样吗?

三、

是的我要说的就是微信和苹果的那点事。

毫无疑问,微信即便放眼全球也是一款顶级产品,在最重要的收发信息速度上做到了近乎极致。我好多次在 2G 信号下其余产品都如断网的时候,微信已然可以保证信息的传输。没有强大的功底优化是无法做到的。

但微信的产品经理张小龙也是个独裁者。在公众号里作者无法像在自己博客上放外部链接而只能导向另一篇公众号的文章。这里面当然有安全方面的考虑,很多人担心的就是微信上有绑定银行卡,如果插入外链卡被盗了怎么办?但微信这一举动与互联网创立之初的精神完全相悖,更别提封杀阿里系等这类行为对用户体验百害而无一利,逼得淘宝曲线救国用「淘口令」这种畸形的方式分享商品。事实上不鸟万如一先生就写过一篇文章谴责微信的这种行为。

那么国内如此国外也这样吗?目前看来 Facebook 可以说是如今微信的狂热信徒。对言论进行管控侵犯用户隐私、强制实名制等行为屡见不鲜。事实上腾讯和 Facebook 这两家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公司如今的动作越来越像,对互联网精神的侵犯也越来越肆无忌惮。一些政府行为还要受到法律的限制,而这些互联网企业则可以声称自己是商业公司,不喜欢不用便罢。但生活在群体社会,这类言论近乎绑架。

那苹果不也如此吗?微信公众号的赞赏行为本质上是因读者喜爱文章而对作者的转账行为。这与微信红包微信支付没有什么区别。设想如果好友在博客写了一篇文章然后用微信分享给你,你觉得写的不错就你包了个红包给好友。这和与公众号赞赏并没有区别。而如果对前者收费显然不合理,那后者就合理吗?苹果仗着自己修建了基础通道(iOS)就拦路打劫,俨然一副山贼大喊「此路是我开」的感觉。

每家企业都变成老大哥,要连接一座座山头谈何容易。更何况山的主人禁止修路,更加令人感到失落。

一切制度管理的受众越多则越会这样吧,比如 X 国。

 

  1. 来源:Ping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