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夏泉

排队

春分刚过不久,沉睡了久日的鲜花逐渐探出了头。树叶争先恐后地布满在细长的树枝上,让原本单调乏味的树木一下子充满生命的气息。恰巧今晨下了一场大雨,打在树叶和花瓣上让这群年轻的植物了解大自然的残酷,但也让杀不死的它们变得更加强韧。可春天对于人类绝不是生命的气息,反倒使得医院人头攒动。

人人都希望在自己遵守社会秩序的同时他人也必须遵守,至少大多数人。所以网上才有很多看到不遵守秩序者破口大骂,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类似违约的行为,现代社会遵守秩序的人是假定社会上每个人都签订了一份隐形合约,比如排队这件事。

早上去医院抽血,在这个中老年人比例极高的地方从来都不缺插队的现象。如果要了解中国中老年人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医院是再合适不过的地方了。除了插队还有大声说话,以及偶尔对医务人员的破口大骂。医院似乎是个火药味十足的地方,这也难怪,来到医院的人大多对于自己身体的不争气感到无奈,但怒火总不能撒到自己身上嘛。而恰恰是插队这件事在医院人们好像习以为常,这不太符合常理因为人们总归把自己放在首位,而健康在潜意识里是最不可礼让的部分。但我想说的不是礼让。而是为何插队的总是年长但不算老年的人。或者说是刚退休,虽然头发已近花白但不至于难以行动,早晨或傍晚去公园跳广场舞平日在家带孙子孙女的那批人。他们显然不是时间不够,也当然不是耐心不足(否则就带不了小孩了)。但将这两个因素排除在外,好像也只有素质低这个原因了。可素质又好像不太对,看到发达国家的同龄人也会出口成脏,但排队几乎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深入人心的类本能。而还有更奇怪的是,这群人在爱插队的同时又是对自己在他人内心的形象最为看重的一代,否则也不会宁愿伤害自己的孩子也要逼着孩子结婚,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只是不要和别人不同而被别人说三道四。

抽完血我去了麦当劳吃早餐,很不巧的,那里的电脑坏了,于是店员似乎慌乱了手脚。曾经方便地点餐取餐电子化一下子倒回了数十年。没带现金的人没法点餐,人们拿着手机一脸茫然,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却忘了手机支付只是在近两年内才开始普及。很难得的是点完餐后的取餐环节很大一部分是靠着自觉。部分无奈的店员在应付有些愤怒点餐的顾客,只剩几个负责配餐的店员忙得不可开交,无暇于验证嘈杂环境中人们点餐与否。突然间人们的取餐环节几乎完全靠的是自觉。诚信在这个时候变成唯一的检验方式,只需和店员说点了什么就可以直接取走而无需凭证。说来也怪,人们在倒回原始社会的同时信任的作用反而前所未有地增强,想起父亲所说的曾经大家一无所有但彼此间至少有诚信,不像如今经济发展反而让人失去了人味。但更让我注意到的是,眼前这群高素质的八〇后似乎和我在医院看到的中老年人一样呢。人头攒动毫无队列地大喊:「我的麦满分和咖啡打包」,「我这边少了杯豆浆」…… 我突然意识到这种场景很常见,在地铁上开门的那一瞬间,上车的急不可待,全然不顾下车优先的准则。而这群人绝不仅仅是中老年人,而是以上班族为主。但没人觉得这反常。

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低素质是个伪命题,至少很多东西无法解释。那群插队的中老年人童年经历的是人民公社时代,在那个时代所有东西都是公有的但稀少,所以哪有什么排队而是先抢到先得,这种童年的影响直到现在物质丰富了也无法磨灭,所以能看到老一辈的总是吃着昨天的剩饭剩菜而将今天做的继续保存为明天的剩饭剩菜,这一行为也反映在了排队上车、排队挂号、排队吃饭的时候。这是一种长期安全感的缺失导致即便日后的物质丰富也无法磨灭的心理阴影。而在麦当劳不排队大声宣告自己对事物主权的年轻人,以及在地铁开门瞬间拔得头筹的上班族,与他们的父母辈一样是对某种稀缺资源缺乏安全感,而这种资源就是时间。同样在售楼处全然不顾形象,拉着售楼人员就拼命询价而不顾其早已有服务对象,同样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家,这种安全感的缺失带来的种种焦虑,压在年轻人的心头。小孩的教育、家人的医疗、亲戚的眼光,全部压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所谓的素质不过是伪命题,而优质资源的稀缺导致的安全感的缺失才是根本。

回家路上,我突然想起在发达国家所谓文明人较多的原因,除了是因为多年教育的成果,还有很大程度上是阶级固化后人们失去了对优质资源的追求。那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遥不可及的资源。这时候人们的安全感来源就转向别处而不至于被社会对优质稀缺资源的疯狂追逐影响。于是人们不紧不慢但也无追求地生活。那这样子社会是进步了吗?

只能说是社会演化吧。

岛国记

〇、

此时此刻,我正坐在教室里,桌上摆着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听着老师唠唠叨叨地讲课,下面有像我这种在用手机的,有专心听课的,也有撑着下巴在发呆的,有听到下课铃马上趴下的同学。

这基本是我的日常了,课堂上讲的东西我曾尝试去认真听,但失败了。经常会幻想如果当年填志愿填别的专业会怎么样?但这也毫无意义,我已经大三了,很快就要毕业去到社会了。而外面虽说是个未知的世界却依然让我感到恐惧。最近看到的总是坏消息,不免对这个社会产生悲观的想法。而想着这几年的大学生涯对我又有何作用,不免会有种泯然众人的悲哀。我当然不是什么天才,但每个人都有中二的年纪,幻想着自己能凭借一己之力颠覆世界规则,但幻想的破灭也不见得是坏事吧。

已经好久没有写过文章了,不免有种不知道写什么的感觉。突然感觉写字也是有种惯性的,长时间的高产会让人越来越思考,进而产生越来越多的想法,但一旦停下来(就像我这样)突然就觉得进入了一种安然态,但也是非常焦躁,想着「哎呀好久没写东西了,但是我要写点什么呢?」就像一段时间没有读书就会逐渐对拿起书本产生抗拒感,而跑步健身也是一样。当然幸好我在大学开始就强迫自己跑步,也不知是怎么回事现在居然也会有种不跑浑身难受的感觉,怕也是因为没事干害怕那种真空的感觉吧,把跑步当作逃避的一个借口,对外就可以说「看,我在跑步诶,没有浪费时间哦。」还能换来一阵羡慕。但突然一想,我是这样别人又何尝不是呢?而我至少还会去锻炼身体至少还比别人那些空坐着的好吧。

一、

从日本旅游回来也有半个月了,出发前就想着我一定要写一篇文章,讲述我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奈何自己太懒,回到来后拖着拖着越来越焦虑,而记忆也快消散殆尽,现在剩下的也只能号称那是我在旅游留下记忆的精华吧。

但这精华是真的精华吗?我努力回忆,想到的无非就是吃吃喝喝,逛的寺庙很多,但仔细想想留下的是什么?无非是在三十三间堂看到千手观音时的震撼,在看到金阁寺的失望,在晚上去到靖国神社看到的死寂,在银座秋叶原中国人买买买的疯狂。而这些场景只是一张张如照片般的静态画面,这显然不是我所想要的,突然对人类记忆力机制感到相当失望,为何美好的感觉无法复现。我想要的不是照片,不是那些去到旅游点拍拍这拍拍那然后拍拍屁股走人的旅游。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喜欢我认为的本末倒置式的旅游,就像他们只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向全世界(其实是向朋友圈)大声呼唤:「大家,我现在就在这里诶,厉害吧,快来赞我。」然后收集了或多或少的赞后心满意足。我当然也不能免俗地在社交网络发了一些,但总有些不是滋味。我突然想到,旅游啊,不应该是拿来回忆的,我眼中的旅游,只在于体会那一刻。 我突然被带回了在二条城的那个瞬间,站在连接内城的那条桥上,微风拂过我有些干涩的脸庞,在旁边的一群韩国小哥不知为了什么开怀大笑,我看着宫殿在那庄严又安静地耸立着,曾经的幕府将军可能就站在我所在的地方和我看着同一片场景。余光扫过一片稀稀疏疏的小树林,想着那些已有一点绿的树枝会在一个月后长出茂盛的树叶,可能还会有樱花海的盛况。而我虽然无法看到那个场景,但我此时此刻拥有这份让我抛开一切只生活在那一刻,那种只能置身在中真切感受到的各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的总和。

那就是旅行的意义。

二、

在东京的时候,我经常早早的就回到房间。这在一个夜生活丰富的地方倒也可惜。而我也因为语言不通不知如何与当地人进行地道的交流,少了许多乐趣。东京的夜晚倒也漂亮,但在深圳长大的我看到灯光装饰而成的夜空倒没有多大感触。那是无数日本中青年牺牲他们的健康加班,为我们这群旅游者带来的震撼(当然这也只是副产物)。我在日后应该也会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成为广大加班族的一员,为我所在的那座城市添加一束不起眼灯光,淹没在灯海中。

我突然想起在国内,我还会大半夜在外面游荡,而在外面却老老实实地早早回去。即便我早知东京比深圳安全,我还是不会出去游荡。回来后想起,觉得家真的是一个人最大的依靠。你确定它就在那里,不管你去到世界的哪个角落,走投无路也可以回到家里。那是一种安全感的集合,一种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安全感。

三、

你喜欢京都的什么?

早已听说京都的大名,听过无数它的传说。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便是那里储存了汉唐文化的精华,曾经的日本受汉唐文化影响很深,而中国经历了近代以来的民族灾难,文化也千疮百孔,那曾经日本的首都倒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地方。但参观景点总让我觉得不是最好的方式,倒有种循规蹈矩的感觉,而这也是我所排斥的旅行方式。

于是趁着在京都的最后一个晚上,我骑上单车,打算做一次小型环城旅行(一次旅行中的旅行)。尽管路上车很多,但丝毫不觉得混乱,人们自觉在狭窄的人行道上走路骑车(包括我),而摩托和汽车则规矩地在路上穿梭。一切井然有序,和深圳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经过二条城、皇宫,沿着鸭川往南,一路看到生活在京都的市民进行着日常活动,或逛街、或跑步、或溜柴犬,而在这座全球旅行者钟爱的城市,人们的生活丝毫没有被撕裂,那是一种置身其中又超然世外的感觉。偶尔有一群外国人在路口各自道别,不过是在这座城市找到了短暂的旅伴但也无比亲切。偶尔见到的穿着和服的漂亮姑娘在街上走,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却觉得相当悦耳。在街上骑行,看着路边的建筑由闹市,转眼就变成矮矮的住宅。这之间的分割线几乎找不到,仿佛喧嚣早已融入城市的血液中,但居民区又极其安宁,而这两块区域可能仅仅在转角间交汇。穿梭于大街小巷像在进行着跨越着时代的旅行,见证着一段段历史,似乎我的单车就是哆啦 A 梦的时光机,而京都就是这样一个热闹而宁静的城市。

在现代城市依然能保留自身独特文化的骄傲,在全球化时代依旧高傲的坚守自己的独特魅力的城市。

那就是一个城市的自我修养。

那就是我喜欢的京都。

 

(好吧其实后面的二、三是我回家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