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Diary

激进时代的保守老人

一、

我的互联网生活起始于中文博客最兴盛的年代,那时我还在读初中。当然上网的时间受到家长的严格限制,老一代总对新鲜事物有所排斥,但我也是在那个年代形成了对互联网的最初认识。终于,每个人都有一个向世界宣告自己存在的地方了,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当然要有网络信号),不仅仅是新闻媒体,每个人都有理论上的可能看到另一个人不定向式的随笔。互联网开始从由少数精英掌控发言权到普罗大众平等发言的转化,一切对思想言论的把控在去中心化的浪潮面前似乎不堪一击。自媒体这个词语尚未流行,但每个人都是事实上的自媒体。

我们在网上找到我们喜欢的博主,在自己的文章圈出来用链接导向 TA 的网站。友情链接是对博主文章的最好回报。我们看着别人的文章,看到的是纷繁光鲜的生活,是细腻入微的观察,是激情碰撞的辩论,是对未知未来的迷茫及期待。

但更多看到的是我们的镜子。

我们精心打理自己的博客,欢迎全世界的互联网原住民光顾我们自己的花园。我们不希望记录下生活中丑恶的东西,习惯于以超脱自己生活的完美形象展示于世界。我们当然也知道,现实生活不会如同博客中展示的那么美好,因为换作是你也不希望前来做客的朋友感受到你生活的艰苦。你希望的是看着你的记录,他们描绘出你的美好形象,是远超自己生活但又限于真实框架的那个人。每个人在网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生活的描写,而是在字里行间勾勒出的自己的影子,对生活的思考、对内心的追随,以及最重要的,对未来的展望。

二、

但这一切似乎在顷刻间倒塌。去中心化的中文博客发展戛然而止,微博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博客失去了兴趣。创作人们画像的颜料也从深思熟虑的文章变成一段段随手记录的碎片。这当然有助于传播的即时性,但也让人们的思想更快速的转化。前一秒看到的是美国大选,后一秒就是明星八卦。人们也变的越来越忙,生怕错过一条条毫无意义的信息。博客逐渐死去,社交网络成为了人们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临时避难所,而不再是生活本身。日志不再流行,随笔不再延续。恍惚间,信息将时间打碎,人们很难阅读一本书,甚至长文也标记出阅读时间,好像人们抽出的那几分钟的时间特别宝贵。

时代的高速变化,科技的快速迭代在中国人看来习以为常。确实我们只花了三十多年时间就走完了别人数百年发展的道路,习惯了快速发展自然对上一个时代的技术毫无牵挂。我们的发展太过迅猛,以至于直接从现金社会跳到手机支付。这当然是一项令人羡艳的成就,在 13 亿人的国度推行科技带来的便利,而欧美国家则受限于其早已部署好的经济框架难以改革。这是值得向全世界炫耀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靠的也是两家民营企业 — 腾讯和阿里巴巴。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中国很可能成为一个无现金社会。但无现金社会是否是更好的社会?仅从隐私方面来看,让两家民营上市企业掌管上亿人所有的消费记录是否恰当?而且习惯上来看,一个人一旦习惯于使用了一种工具作为线下支付的手段 — 无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则很少愿意切换到另一个平台。那么当一家民营企业掌管一个人所有的消费记录,不也是令人后怕的吗?现金的匿名性是其余支付方式(除了硬通货)无法比拟的,很可惜,隐私即便很重要,却不是人们放弃方便的理由。

单就美国来看,从现金社会到个人支票再到信用卡用了两百多年时间,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变革使用习惯,趋势是逐渐靠个人间信用的支撑。人们对信用更加看重了,社会间也就随着消费方式的改革成为可信度更高的社会。而中国跳过了支票,信用卡也毫无是处的情况下,很难体会那种缓慢的变革下牢固的稳定性,也失去了改革开放后可让社会在资本主义运作下,甚至得益于资本主义的运作而发展起来的可信度。当然支票、信用卡在隐私泄露方面也不比手机支付好,但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而更可怕的是,在全民大踏步向手机支付迈进的情况下,现金支付似乎不再是一种支付方式。我就尝试过,在线下不采用任何手机支付方式,时不时会受到异样的眼光。好像在质疑年轻人居然还有在用现金的?而在便利店,甚至会出现无法找零的现象。推陈出新固然不错,但拥抱新事物并不意味着大跃进式的对旧方式的赶尽杀绝。

这也就是我想说的,我们发展的很快,以至于看到传统西方国家繁琐的手续便不断嘲笑,感叹于我们发展的如此迅速,传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账单居然还要寄到住处?多么远古时代的手段。却忽略了这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积累下来的保险的手段。出门还要带现金?微信支付多方便。但我们一笔一笔的消费行为就此被永久保存,而你无法预料到系统被入侵后的损失。

这也是老一辈所排斥新事物的一个原因。我们发展,却把老一辈的需求抛弃在后头。科技旨在于让生活美好,但不在于以多数人暴政的形式改革社会方方面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让人们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但科技却没有帮助重建起这社会间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排斥的不是科技,而是怀念那曾经无处不在的 small talk,那些女人们在河边洗衣服建立起的友谊,那些男人们种田时的颇有默契的互助。那时的通货不是金钱,而是人情。人们生活在一个有血有肉的社区中,而不是住了几年连邻居姓甚名谁都不知。正如互联网刚兴起时的博客,原住民们以信任构建出互联网的分享精神,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宛如虚拟世界的乌托邦,可也只可能是乌托邦。

人类文明上万年来始终如此,以氏族为单位的群居让邻里关系融洽。而如今的年轻人很难感受到这些情感,这些远亲不如近邻的感受。几乎每个年轻人都喜欢新鲜事物,于是这个大刀阔斧改革的时代正好与这代年轻人一拍即合。他们嘲笑老一辈是老古董,看不起这些人。仇老的氛围在这个社会蔓延,互联网也给这种风气加了一把油。短而快的微博让人们失去了了解来龙去脉的动力,更是推波助澜。他们嘲笑老一辈是红卫兵,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掌握了互联网的话语权,反批判的声音从不是主流。但他们不愿承认的是,把他们放到那个年代,终归是同样的结局。

三、

不,我并不是反对科技改变生活。事实上我总倾向于成为最新消费级科技产品的早期用户。我反对的是科技革命生活,我们成为科技的囚徒,事事依赖于它。

如今的年轻家长,把小孩带出去时为了不让小孩哭闹,甩手就是手机平板,这固然可以解决哭闹,但这种极其短视的做法会让孩子更依赖于手机,以至于小孩失去线下沟通能力。而西方如美国的家长则不同,从电话到手机,他们也习惯于人们出远门时而联系不上自己的情况,所以家庭周末活动时某个地方信号不好则索性不带手机(你能想象现在国人信号不好时的焦虑吗)。久而久之对手机的依赖减少,线下交流更频繁,自然家庭关系更和睦。这也是长期稳步发展带来的好处。而今在国内手机成为让熊孩子闭嘴的工具,但如果没有手机呢?仇童的情绪似乎也在国内恶化。

从书信到手机,远程交流从几个月缩短到转瞬间,但情感变淡了。过去书信联系时那种挥洒自如的语言现在被几句毫无意义的话所代替。近在咫尺的约会变成手机的盛会,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在屏幕背后说东道西而不是面对面的谈天说地。

你知道这不是你想要的。

你明明很想找朋友出来当面叙旧,除了言语上的碰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有时才是最亲近的交流。你看着朋友,不知何时脸上多了一条沟壑,那根白头发在头顶独树一帜,宣告着岁月痕迹的进驻。她化着妆走过来,步伐轻盈让你忘记她曾经是个胖妞;你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绅士般的站起来迎接她,把椅子摆好请她入座,她笑着说曾经的情商为零的你如今也懂得这些礼仪,你也笑着说终于减肥成功了。你们知道这只是老友间的重聚,但也要打扮的相当庄重,而不是在屏幕背后油着脸公式般地聊天。

这是任何一种远程交流方式无法替代的。书信不可以,微信不可以,视频聊天也不可以。

但在这个时代似乎这从不是一个选项。每个人都在等着别人约而自己成为被动方。至少这样不会冒着被人拒绝的风险。可你有试过主动吗?

排队

春分刚过不久,沉睡了久日的鲜花逐渐探出了头。树叶争先恐后地布满在细长的树枝上,让原本单调乏味的树木一下子充满生命的气息。恰巧今晨下了一场大雨,打在树叶和花瓣上让这群年轻的植物了解大自然的残酷,但也让杀不死的它们变得更加强韧。可春天对于人类绝不是生命的气息,反倒使得医院人头攒动。

人人都希望在自己遵守社会秩序的同时他人也必须遵守,至少大多数人。所以网上才有很多看到不遵守秩序者破口大骂,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类似违约的行为,现代社会遵守秩序的人是假定社会上每个人都签订了一份隐形合约,比如排队这件事。

早上去医院抽血,在这个中老年人比例极高的地方从来都不缺插队的现象。如果要了解中国中老年人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医院是再合适不过的地方了。除了插队还有大声说话,以及偶尔对医务人员的破口大骂。医院似乎是个火药味十足的地方,这也难怪,来到医院的人大多对于自己身体的不争气感到无奈,但怒火总不能撒到自己身上嘛。而恰恰是插队这件事在医院人们好像习以为常,这不太符合常理因为人们总归把自己放在首位,而健康在潜意识里是最不可礼让的部分。但我想说的不是礼让。而是为何插队的总是年长但不算老年的人。或者说是刚退休,虽然头发已近花白但不至于难以行动,早晨或傍晚去公园跳广场舞平日在家带孙子孙女的那批人。他们显然不是时间不够,也当然不是耐心不足(否则就带不了小孩了)。但将这两个因素排除在外,好像也只有素质低这个原因了。可素质又好像不太对,看到发达国家的同龄人也会出口成脏,但排队几乎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深入人心的类本能。而还有更奇怪的是,这群人在爱插队的同时又是对自己在他人内心的形象最为看重的一代,否则也不会宁愿伤害自己的孩子也要逼着孩子结婚,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只是不要和别人不同而被别人说三道四。

抽完血我去了麦当劳吃早餐,很不巧的,那里的电脑坏了,于是店员似乎慌乱了手脚。曾经方便地点餐取餐电子化一下子倒回了数十年。没带现金的人没法点餐,人们拿着手机一脸茫然,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却忘了手机支付只是在近两年内才开始普及。很难得的是点完餐后的取餐环节很大一部分是靠着自觉。部分无奈的店员在应付有些愤怒点餐的顾客,只剩几个负责配餐的店员忙得不可开交,无暇于验证嘈杂环境中人们点餐与否。突然间人们的取餐环节几乎完全靠的是自觉。诚信在这个时候变成唯一的检验方式,只需和店员说点了什么就可以直接取走而无需凭证。说来也怪,人们在倒回原始社会的同时信任的作用反而前所未有地增强,想起父亲所说的曾经大家一无所有但彼此间至少有诚信,不像如今经济发展反而让人失去了人味。但更让我注意到的是,眼前这群高素质的八〇后似乎和我在医院看到的中老年人一样呢。人头攒动毫无队列地大喊:「我的麦满分和咖啡打包」,「我这边少了杯豆浆」…… 我突然意识到这种场景很常见,在地铁上开门的那一瞬间,上车的急不可待,全然不顾下车优先的准则。而这群人绝不仅仅是中老年人,而是以上班族为主。但没人觉得这反常。

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低素质是个伪命题,至少很多东西无法解释。那群插队的中老年人童年经历的是人民公社时代,在那个时代所有东西都是公有的但稀少,所以哪有什么排队而是先抢到先得,这种童年的影响直到现在物质丰富了也无法磨灭,所以能看到老一辈的总是吃着昨天的剩饭剩菜而将今天做的继续保存为明天的剩饭剩菜,这一行为也反映在了排队上车、排队挂号、排队吃饭的时候。这是一种长期安全感的缺失导致即便日后的物质丰富也无法磨灭的心理阴影。而在麦当劳不排队大声宣告自己对事物主权的年轻人,以及在地铁开门瞬间拔得头筹的上班族,与他们的父母辈一样是对某种稀缺资源缺乏安全感,而这种资源就是时间。同样在售楼处全然不顾形象,拉着售楼人员就拼命询价而不顾其早已有服务对象,同样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家,这种安全感的缺失带来的种种焦虑,压在年轻人的心头。小孩的教育、家人的医疗、亲戚的眼光,全部压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所谓的素质不过是伪命题,而优质资源的稀缺导致的安全感的缺失才是根本。

回家路上,我突然想起在发达国家所谓文明人较多的原因,除了是因为多年教育的成果,还有很大程度上是阶级固化后人们失去了对优质资源的追求。那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遥不可及的资源。这时候人们的安全感来源就转向别处而不至于被社会对优质稀缺资源的疯狂追逐影响。于是人们不紧不慢但也无追求地生活。那这样子社会是进步了吗?

只能说是社会演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