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约翰 · 克利斯朵夫》(卷 1-3)

我还真从没读过这么厚的书。

我还真从没读过这么厚的书。

倒也不算没读过,但那不过是网络小说罢了。对于世界名著,我向来报以极大的敬意而又敬而远之。倒不是我觉得它们好得我现在还没达到看懂的境界 — 如果要看一本书前就要确信自己能看懂那得有多少好书在历史长河中被埋葬,而是我实在太懒了。我总对自己能静下心这件事没信心,尽管我能确信自己内向的性格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长时间独处,但没信心这事情还是烙刻在我精神深处无法消除。

我总算还是鼓起勇气决定读一下经典了,去年看完最后一本书后恰好临近考试周,课外书倒也就放下了一段时间。考试周结束的那一天我就在亚马逊下单买了一套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虽然这本书也有电子版,但我现在还是会感觉电子版的书只适合比较轻松的书,一旦碰到这种经典或者工具书,纸书读起来还是更加舒服。拿到后也不算失望,精美的装帧的确能对阅读体验加分不少。我也是最近才开始能欣赏书籍的装帧,似乎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开始对实打实拿在手上的东西更加珍惜。

不过最重要的终归是内容,可我如今坐在桌前仔细回忆卷一究竟讲了什么,到头来不过是最后克利斯朵夫那场成功的演出罢了。近一百页的内容我读完只能说出一句话,也不怪得很多人没耐心看下来。但这书好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故事极其简单,在维基百科上用不到一千字就能概括,而罗曼 · 罗兰却能扩展成一百二十多万字的书。他的描写细致地让人抓狂,但也正是这么细致的描写才能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总是倾向于以最简洁的方式了解一件新奇的事物、一个不了解的人,而没人会觉得荒谬。比如要解释比特币是什么,有人简单粗暴的甩出一个几个词语就盖棺定论 — 泡沫、区块链、去中心化,好像这不到十个字就能解释得通一项甚至可能载入史册的发明。希特勒是法西斯、乾隆帝是十全老人、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可我们都该知道,每个人都是复杂的,而罗曼 · 罗兰就是通过描写每个冲突、误会、成长时人物的细腻的心理状态将一个普通的故事扩展成伟大的作品。一个小孩想当然地认为父母是全能的,而那句「是我的旧蓝上装」是如何将这一切幻灭;一个小孩在直面第一次死亡时那种世界观的坍塌、重塑;一个少年为何与同性友人间有超越恋人般肉麻的通信;在面对家境那道横贯于爱情间的沟壑下少年的无力感;洛莉这个幼稚而不识抬举的少女是如何会博得一些读者的同情;甚至少年如何差点成为自己讨厌的父亲……

读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卷三《萨皮纳》那一部,那时读完我写下这么一段:

少妇对少年而言有种特殊的吸引力,那种独特的魅力是少女不可能拥有的。那种冷静、温柔、恰到好处的感动、无意间裸露出的纤细的胳膊、听到少年的挑逗而娇羞地红脸蛋、严肃起来的自然流露的母性。她们可以成为少年体贴的女友、无所不能的母亲、温暖的小棉袄。

但少妇和少年间的隔阂总归难以被填补,少妇不过是在少年情欲旺盛时碰巧出现,满足了少年所有的幻想,然后离开。于是少年在一次又一次的纠缠中慢慢成长,像初生的太阳那样变得更加耀眼,破茧成蝶,但少年始终忘不了少妇那魅惑的容颜;而少妇在一次次失落中逐渐地老去,像夕阳的余晖那样美丽而短暂,在少年奔腾不息的生命长河中,如飞蛾那短暂的生命一样,昙花一现罢了。

我把读书时灵光一闪的思考写在书上,把读完一大段后所剩下的东西保存成一个个 HTML 文件。这些当然不是书的整体,但也不失为生命的点缀。在卷三结束后克利斯朵夫将要进入一个人生的新阶段,而我也即将来到从学习为主业到生产为主业的阶跃。

但人生不像小说,它就像微积分那样连续而不间断,不是能清晰地分成一个个章节。它可能时快时慢、时而上升时而下坠。能确定的是,X 轴的方向总是往一个终点奔去。

能让人欣慰点的是,我离终点还有很长的距离。

不论是书,还是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