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偏见与机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生活在中国的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玩游戏是浪费时间,是懒惰的表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都是玩物丧志。体育老师总是生病,用电脑工作也是玩电脑。反正在叫你做事时只要你在学习,而且一定是拿着一本实体书,那么你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我与电子游戏的第一次接触是一款叫《猫狗大战》的小游戏,那时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电脑。当然小孩子都喜欢玩。我还记得我和我哥玩得不亦乐乎。因为那是个双人游戏,家里又是三兄弟,所以输的人自然就让给没在玩的那个,以此反复。照这么说游戏还教会了我好东西要与他人分享呢。后来我才知道电子游戏这种东西,而恰巧当时在我家附近有家游戏厅。于是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就时不时跑去游戏厅看人打街机。我相信我的同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游戏厅里,因为没钱,就只能可怜巴巴的看着所谓的大人们(其实现在看来也不是大人,就是高中生或大学生)玩,有时竟然看得入了神。他们看我们那渴望的眼神,幸运的话便请客让我们也打了几盘,当时那种感觉简直无与伦比。但是现在想想也是后怕,如果他们不是好人,可能我们就会给骗走了吧。

后来不知怎么的,游戏厅就关门了。当时还很奇怪,那么热闹的游戏厅怎么关门了?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原来是 2000 年一篇名为《电脑游戏是瞄准孩子的 “电子海洛因”》间接导致了中国,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出台了《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彻底与游戏决裂了。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道,艺术是「模仿的模仿」。从这个意义来说,游戏也是艺术,即所谓的「第九艺术」。在 GTA V 中,Rockstars 将洛杉矶几乎完全复制了下来,LAer 在玩这个游戏时也说「This is LA」。不光城市的格局、建筑,连人们说话的方式,口音等等一一呈现出来,仿佛你就身处 LA。沙盒游戏可以让你畅游世界,这是任何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都无法提供的。

Minecraft 是一款「你可以玩一辈子」的游戏。小时候很多人都玩过乐高,而 Minecraft 提供给你无限的可能性。只要你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你可以建造一个地球。我曾经看到有「大神」将 War of Warcraft 的地图建造出来。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游戏为我们人类无限的想象空间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同样,柏拉图的「艺术模仿论」在 Minecraft 中得以体现。

现在说电影是艺术我相信没多少人会反对,如果你也认同,那么游戏也应该是艺术。在我看来游戏做得好就会给你比好电影更大的震撼。游戏是一种比电影更加直观的叙事方式。因为在游戏中你会参与。参与是很奇妙的东西,你控制的角色是那个虚拟世界的一份子,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你在那个世界的投射。曾经我在一家网吧里看到一个小朋友(好吧是黑网吧)打 CS。他为了确认墙后面有没有人,不由自主的把头玩屏幕的一边伸。现在想想还是挺震撼的,当时的他已经与游戏中的那个他融为一体了。当然后来他意识到这个动作并没有什么用,反而在他人眼里很滑稽(其实墙后面有人,所以他被打死了)。我看过很多电影,动作片、爱情片、爱情动作片…… 看电影时我只是一个见证者,我是以第三人称视角看别人的故事,我无法设身处地,我无法感同身受。而在 The Last of Us 中,我可以设身处地地以主角的视角看问题。游戏可以是一种全新的叙事形式。当女主角深受危机时刻,我完全能够理解「我」的心情。此时的我就是游戏中的「我」。

英国 Empire 杂志将 The Last of Us 评为史上最伟大的游戏之首

当然我举的例子都是所谓的 Video Game,也就是单机游戏。而国内的大多数玩的是网游,如《英雄联盟》。而这些游戏大多数是锻炼所谓的意识。就像在打篮球时,你完全是来不及思考的。球场那么小,当队友出来空位时,你是完全没有时间思考的,而这时你传球完全是靠你的意识。《英雄联盟》也是一样。走位、配合、出技能,这些完全靠的是意识、直觉。我相信玩过《英雄联盟》的人都知道。

小时候我们都会被灌输「只有小孩子才会玩游戏,大人玩游戏是丢脸的」这种思想。包括现在的 80 后如果还在玩游戏会给他们的家长一种没长大的感觉。可能是这个社会对游戏的偏见导致「玩游戏」是个贬义词,是颓废的表现。当然 80 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多数在少年时期没有玩过电子游戏,而游戏是儿童的专属是老一辈根深蒂固的偏见。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华人社会是家长式管理的社会,所有政府认为不好的东西就统统禁止,反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并不是贬低儒家文化,毕竟我对儒家文化并不了解。家长式领导也有好处,就是效率高。毕竟下级不会也不敢质疑,做事效率自然高。往往是一件事决定了过几天就可以执行。当然也有弊端,就是这个决定如果是错误的,也只能执行。

目前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依旧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包括很多年轻人也认为游戏和学习水火不容。如果你认为的学习是指学习课本上的只是,如数学语文,这个观点我也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学习这个词太大了。难道我们不能从游戏中学习到什么东西吗?我不认为。那我最喜欢的 The Last of Us 来说,他让我学到的,引发我思考的哲学问题我不认为任何一本书能那么形象的告诉我。再拿另一个游戏 Assassin’s Creed 来说,它让我了解了一些文艺复兴的历史。美第奇家族、拜占庭帝国、十字军东征…… 这些历史我都是从这个游戏听到的,当然它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了。这些难道不也是学习吗?

我当然不是说你不需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了,玩游戏你也可以学习。如果你玩游戏的初心不是放松,那游戏就变味了。有些人通过拍电影成为我们眼里的成功人士。玩游戏又何尝不可?现在那些厉害的游戏主播,收入另老一辈的人令人咋舌,而在我看来这些收入是正常的。现在已经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时代的写照。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不像在古代你不会种田就是失败,现在你不会种田会有人看不起你吗?而这个市场给游戏行业从业者的报酬就是最好的证明。资本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说谎的东西了。如果资本家给予一些人在别人眼中不可思议的报酬,那么不是资本家人傻钱多,而是他们已经或者相信未来能通过那些人获得比他们投入的资本更高的报酬。就像很多人不理解 Uber 为何估值(截止这篇文章发出前)能到 625 亿美元。资本家的投资很多时候就是反直觉的,这也是资本的魅力。

VR (Virtual Reality 即虚拟现实)在目前很多人看来会是引领下一个时代的技术。而游戏行业与色情行业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色情行业在此不多说(以后我会再写一篇专门讲色情行业),而游戏行业得益于它的参与性,会让玩家的参与度提升许多。曾经的 Nintendo Wii 上的 Tennis 震惊世界游戏行业,未来的 VR 会让玩家有革命性的体验。如 FPS(第一人称射击)在有了 VR 后会让人真正体会到第一人称。

在中国游戏禁令发布 15 年后,2015 年终于被废除了,游戏在中国也得到了正名。但是 15 年长期的禁止让中国单机游戏行业破碎了。虽然网络游戏特别发达,但是单机游戏在我看来才是游戏的精髓,单机游戏才是「第九艺术」。中国的网络游戏行业在腾讯的带领下发展迅速(腾讯的游戏部门营收占到腾讯总营收的一半以上)。我不知道政府为何在 15 年后放开游戏产业,难道是政府终于想开了?但我宁愿相信是游戏行业带来了财政收入让政府都眼红。就像烟草行业。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中国烟草行业带给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国总体财政收入的 10% 以上,想想都知道完全禁烟不可能。我当然不是说玩游戏跟吸烟一样都是(从医学角度)有害健康,而是即使如吸烟这样对身体有直接伤害的行业政府都放开了,那么游戏行业又何尝不可?但是即使这样,我还是很高兴政府放开了游戏产业。

至于所谓的玩游戏上瘾,其实对任何东西上瘾都不好。烟酒毒赌性甚至对看书上瘾都不是好事。很奇怪的事所谓的大人们对这些情况视而不见,却反而怕孩子因为玩游戏上瘾而禁止。确实,孩子的自控力比较差,因为他们不知道社会的残酷,所以往往会表现出人类天生的惰性。但是一旦人有权力完全阻止一个行业的发展而不是采用大禹治水式的疏导,事情就会变得失控。我们不能因为要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而完全禁止游戏行业的发展。毕竟需求在那里,而游戏与毒品不同。「我们是为你好」,家长总是会说出这种话。但是即使出于好的出发点,我们可以做任何事吗?

电子游戏行业的发展无可限量,在我看来目前全球的电子游戏行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中国更是如此。未来的电子游戏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还是对游戏抱有偏见,我建议你放下偏见,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去细细体会。我相信你会多少改变看法的。

省省吧,「哥哥」粉

每年在愚人节这天,总有人,不论是真粉还是伪粉都会刷「哥哥」。

我听人家说,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的飞呀飞,飞得累了便在风中睡觉,这种鸟儿一辈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阿飞正传》

每年在愚人节这天,总有人,不论是真粉还是伪粉都会刷「哥哥」。似乎大家都是忠实粉丝。我是生在广东的 95 后,从小被香港文化影响颇深。TVB、四大天王(还有六合彩跑马)是我身边的人的童年。卡通片也都是看 TVB 的白话配音,所以现在看哆啦 A 梦的其他配音都觉得不习惯。

据我父亲说校长哥哥是四大天王的前一代,当年比四大天王风光的多了。事实上似乎也确实如此。小时候家里还是用那种很大的 CD 放歌时,几乎都是校长或张学友的歌(我觉得四大天王中张是唯一一个唱功好的)。小时候就有听说到哥哥,但是当时他貌似已经离开乐坛向演员转型了,而小时候电影看得不多,所以没有什么印象。直到后来听说一个很厉害的香港明星自杀了,叫什么张国荣,也觉得就那样。每天都有人自杀,明星自杀的貌似也不少,要是个个都这么关注那还得了?当年也不在意。直到后来社交网络越渐发达,哥哥的热度也越来越高。想想连 Michael Jackson 都没能在死后这么火,年年有人纪念。

如今重听哥哥的音乐,觉得当年那么火也是因为实力摆在那里。如此优柔的声音现在没有想到哪个男歌手能达到。不愧是跟校长一个级别的歌手。现在想想哥哥校长的时代真是比现在的华语乐坛高到不知哪里去了。校长则是一直在乐坛,而哥哥则在 90 年代转战影视圈,从此四大天王成为主流。

说实话我现在看过的哥哥的电影可以用一只手数的出来。但是仅仅一部《霸王别姬》就可看得出哥哥的超高演技。在非科班出生的半道出家的哥哥面前,科班出身的张丰毅如此黯然失色。倒不是说张的演技不好,而是哥哥的演技让整部电影升华了,导致没多少人注意到张的演技。我无法想象,也不敢想如果不是哥哥演虞姬,这部电影的评分会低多少。《霸王别姬》是华语电影中最接近奥斯卡的,在我看过的华语电影中,这部电影觉得是最伟大的,没有之一。是哥哥成就了虞姬?还是虞姬成就了哥哥?不知道。可能是各自成就了各自。自此,虞姬便是哥哥,但哥哥不是虞姬。在《英雄本色》中的哥哥完全让人看不到虞姬的影子。这也就是哥哥的演技高明之处。硬汉中国多得是,但是能在硬汉与虞姬间自由转换的,唯有哥哥。

在华人中乐坛和影视圈中达到巅峰的,在我现在看来也就只有哥哥一人。几乎没有丑闻的哥哥,争议最大的竟然是他的性取向。在他离去的那年,同性恋即使在国际社会也是不正常的。毕竟灯塔国也要到他离开后的第 12 年才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化。当天也是无数人刷哥哥。仿佛一沾边就有哥哥。我自己是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甚至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性取向是不需要被议论来议论去的,就如我们不会看到一男一女牵手时说:「看那对异性恋」。哥哥的同性恋身份可能就是他的抑郁症的原因,当然也可能不是。但是我们无法想象他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然而随着如今社交网络的发展,哥哥被一次又一次的翻出来。最明显的是愚人节这天。仿佛不翻出来没人知道你是哥哥粉(当然也可能是伪粉)。纪念哥哥变了味,不管是谁,都要说。懂得说,不懂的也说。最后伪粉导致真粉被攻击,甚至会致使某些不明真相的人厌恶哥哥(毕竟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被刷屏),当然这时就会抛出死者为大的口号了,仿佛只能说死者好话。这时自然就开始撕逼。

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贫

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

任你怎说安守我本份

始终相信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

纪念的人中有多少是真粉,没人知道,毕竟没人喜欢被别人说是伪粉。于是为了不落伍,多少人争取在愚人节前恶补哥哥的历史,只是为了刷存在感。完也就忘了,就当没发生过。然后周而复始,年年这样。仿佛纪念哥哥成为一个任务,却没人懂得去欣赏哥哥。看看包贝尔婚礼上的那些伴狼,会觉得如今没有哥哥这样的明星是在正常不过的了。于是哥哥成了真粉的寄托,段子手的收粉工具,没人去注意如何发掘第二个哥哥、如何避免哥哥自杀这般的悲剧。于是愚人节变成了真粉们的朋友圈刷屏,段子手的工作日,也仅此而已。这一切都是日常,如大姨妈般的日常。

省省吧,哥哥粉。在我看来真正的哥哥粉会在愚人节当天,听着哥哥的《我》,看着哥哥的虞姬,想想当年的哥哥,然后如每一天一样,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发声,仅仅是纪念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