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夏泉

Journey

人生就是一个人的旅途,路途上会碰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大部分人很难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着你的人最后消失的时候,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以各种形式道别。

— 宫崎骏

一、

我玩了 Journey

坦白来讲,在玩 Journey 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款游戏是什么。豆瓣上的 9.5 分仅次于我最喜欢的 The Last of UsWar of Warcraft。如此高的评价似乎预示着这是一款 3A 大作,但短短的两小时我就通关了一周目,这可能是我在主机上玩过最短的游戏了。

二、

说到这个游戏就不得不谈谈陈星汉了。作为可能是主机界名誉最好的华人游戏设计师,陈并不是大多数人想的从小在国外长大,他在上海成长并入读与上海交大计算机系,后才到美国进修互动媒体硕士。这也就说明了中国也可以培养出一个世界级的游戏设计师,

但可惜的是,他的游戏依旧是在美国做出的。联想到最近的广电对手游的限制,不免觉得文化领域在国内发展困难重重。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出不了世界级的游戏大作了吧。中国现在不断地加大投入文化领域,但审查越来越严,不正是自我矛盾吗?游戏领域在国内的潜力有目共睹, 腾讯强大的运营能力让《英雄联盟》在国内乃至在世界上都是游戏的佼佼者,甚至让线下网咖及线上直播领域爆发了,但广电的审查对于独立开发者无异于是雪上加霜。21 世纪初的游戏机禁令让中国的游戏行业一夜回到解放前,后来通过网游和盗版单机使得国内游戏业不至于死去,但却培养了「玩游戏还要花钱?」这样畸形的价值观。可以说国人在游戏行业的竞争力不差于欧美人,但政策让国人于优质游戏几乎绝缘。

三、

我曾经想过什么是艺术。

这么说吧,文字可以是艺术,通过文字把一个故事讲出来,而读者通过读到的文字配合自己的想象力勾勒出一幅幅图画。当我读《解忧杂货店》时,我一直在想,里面的角色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浪矢杂货店构造是怎样的?各个年代的日本又是一副什么情形?

电影可以是艺术,看《霸王别姬》时,我会想,如果抗战失败,日本人占领了中国,京剧还会接着演吗?如果没有文革。虞姬的下场会这么惨吗?为什么中国人赶走了日本人,却要来反过来加倍伤害自己人?

那游戏可以是艺术吗?Journey 告诉我可以。我不知道 Journey 算不算极简主义,但整个游戏没有一句台词,开头大片大片的沙漠让快餐文化盛行的中国会有很多人玩不下去。但是正如默片也可讲好故事,默片成就了卓别林,无台词也成就了 Journey

四、

我们什么时候会对一个陌生人无比信任?

我无法想象,中国社会已经把我打造成一个「成熟」的人,我们似乎会对某个人袒露自己的所有想法,但是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可说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些是二人心知肚明而颇有默契 。

我更是如此,本身就内向的我几乎不愿与人袒露心声,再加上看多了背叛,更是觉得完全信任一个人是天大的笑话。但是 Journey 做到了。当我看到我的队友带领我走,我会毫不犹豫地跟过去;当我看到我的队友落后,我会颇有耐心的等待;当我们一起闯过一关,我们彼此心照不宣的发几个符文(是的整个游戏所有的交流都是通过发出一个个的符文)。

人生不过是这样吗?在刚出生是我们一个人走,经过了一片片的沙漠,突然从你的生命里闯入一个人。你会照顾她,珍惜她。当你落后,她会搀扶你一把;当你们突破了一道难关,你们会心有灵犀地发出一个个只有你们才能懂得的符文。

当然最后的结局并不是 Happy Ending,我们中大多数人注定孤独终老,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你看似子孙满堂,但他们都是不是你的老伴,不是陪伴你一生的人。当你结束这场游戏而你最亲密的队友不在身边,你会感觉到孤独,深入骨髓的孤独感,这是多少金钱都无法解决的。

人生残酷吗?当然。旅途的美好风景是很多人不会享受的,而只会一股劲地冲往人生的终点。然而每个人的终点都一样,无论墓碑多大,你都无法带到死亡的世界。最终只能一个人来到终点。

人生美好吗?当然。美好和残酷交替才是完整的人生。沿途的风光很美好,如果能多欣赏,为何不停下脚步欣赏呢?伴你走过的队友会鼓励你,支持你,等待你,毫无保留的奉献与你。当她走丢时,你会紧张,当你们重逢时,你会心怀感恩。这才是大同社会吧。

读书笔记:《江城》

《江城》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

是的,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很简单,也不简单。何伟是 2000 – 2007 的《纽约客》驻华记者。我一直以来对《纽约客》的文章抱有一种崇敬的心理,于是爱屋及乌地对何伟感兴趣了。在翻开《江城》前我对这种标题的书一向不感冒,感觉不过就是生活随笔,或者就是旅行笔记,而随笔的弹性一向很大,我怀疑能不能耐下性子读完。但是我在第一章就被何伟的文字吸引了。在我这个直男看来,这本书就像一个身材一般的化着淡妆的清纯少女。当她站在人群中,我不会注意到,擦肩而过亦不感觉可惜。但当她独自一人站在我面前,周围没有环境的干扰,反而能让我静下心欣赏这种美。是的,她没有男人趋之若鹜的大胸细腰翘臀长腿,但是这种美,是纯净真实的。何伟不过就是把他在中国的所见用平淡的文字写出来,再加上如淡妆般的小修饰,这种细腻而真实的描绘,让我总有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欲望,就像我在独自欣赏那个少女时总不想把眼睛移开一样。

当然,这样也太容易了,谁在异国他乡生活个几年甚至几个月没有些有趣的所见所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可以很好的说出何伟在中国的生活。涪陵,这个我读完书都不知道在哪的小地方(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是重庆的一个区),竟然在他眼里如此真实。真实,貌似很简单,其实很难。我们一直生活在夸张的谎言中,甚至让我们无法意识到我们已经在谎言中很久了,于是谎言似乎变成了事实。偶尔出现一个《皇帝的新衣》里最后的小男孩反而让人不知所措。稍加修饰的真实对我而言正是最舒服的。当然正是因为他是「洋鬼子」,他才能发现不一样的生活。我们了解中国吗?很多人会说只有中国人才会懂中国,「洋鬼子」不可能了解中国,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长达五千年,岂是他国人能了解。我一直认为我对中国虽不了解,但好歹懂得一二,然而何伟笔下的中国,在我眼里又是何等陌生。中国又有多少个「江城」呢?我不知道。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每个「江城」都大不相同。

从小生活在城市让我总有种通晓天下大事小事的迷之自信,尤其是在互联网发达后我总会有天下大事尽在掌握的幻觉,但是我却忽略了生活在城市的人远远不如生活在农村的多的事实。并非每个人都是住在一线城市,并非每个人都知道互联网。不过想想现在老一辈的人用了四五年 iPhone 还天天问怎么用就不意外了。何伟笔下的人,陌生又熟悉。跟我一样,他们也是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无动于衷,但是对远在千里的事却倍感兴趣。三峡大坝的修建在他们看来无非如此,反而是我比较感兴趣。我们似乎总喜欢关心别人的事,却对自己的生活视而不见。有人打架时,围观群众总是议论纷纷,却没人喜欢站出来阻止。我们习惯作旁观者,因为我们不需要为旁观负任何责任。但是反过来看,每个人都那么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无下限地伤害他人。甚至在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会变成这样的人,这些我们小时候鄙视的人。包括何伟,一个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在临走前还会跟一个没文化的擦鞋匠杠上。旁观者会觉得毫无意义但是我不认为有多少人会比何伟更能保持理性。

但是反过来何伟在美国生活了更久,也不会观察并写出一本书。我认为也是因为他身在庐山,怎会仔细观察。想想我生活在一线城市,不也匆匆忙忙,无心观察。心态不同,观察点亦不同。我现在相当享受在咖啡厅写作,很大原因也是我在社会中,又不在社会中。咖啡厅是个小社会,人来人往,又互不干扰。似乎很吵又相当清净。在这种环境下我会写累了或者看书累了就观察他人。一举一动都能很好地表现出他人的心情、性格,又是绝佳的写作题材。在我看来,真即是美。生活很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都喜欢美,因为美好的东西就是艺术。一个动作、一个人、一句话都是艺术。我不懂艺术,但在我眼里的艺术即通过真表达情感。一幅画、一本书、一件瓷器都是艺术,而在我看来真即艺术。朴实的文字加上小小的修饰更有诱惑。若隐若现更能激起了解的欲望,就像男人更喜欢女人穿着若隐若现的情趣内衣而非赤裸裸的站在面前。

《江城》是那种可以反复读而不腻的书,而这也不是那些需要层层剖析的书,就像你不会想把这样一个少女层层扒光。我认为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下午的咖啡厅,一个人,坐在落地窗前,细细的品味文字的艺术。偶尔发现一些惊喜就像海滩上发现贝壳的小孩,微微一笑,不必想多。